宋朝(中古汉语IPA读音:/suoŋH/,960年2月4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细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共享国319年。又因国君姓赵,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故亦称“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因而也被称为“火宋”、“炎宋”[参 1]。北方政权辽和金两国以宋朝位处其南方,称其为“南朝”,并自诩为“北朝”,西夏又因宋朝位于其东南,特称其为“东朝”[参 2]。
公元960年,赵匡胤的部下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夺后周恭帝柴宗训帝位而改元自立,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建国之初,太祖因陈桥兵变而意识到武人执政的危险性,为防止他人效仿自己兵变夺取皇权,通过杯酒释兵权(一说此事为美化,但赵匡胤控制兵权为史实)将兵权归于中央,并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富集中到中央,又命诸州县各选所部兵士,才力武力殊绝者送都下,其老弱者始留州,地方兵力亦收归中央,并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采取调将指挥制。这一国策影响之深远,使得北宋自成立之初便频频不敌北方外患,对辽朝、西夏等有中央政府的北方国家,用兵则屡遭挫败[注 3],不过透过澶渊之盟的岁币外交手段,两方维持了大体的和平,贸易的进展也使得中原文化向北方辐射。
公元1127年,金兵侵略北宋,徽宗、钦宗二帝皆被金兵掳去北上,北宋灭亡。其后,徽宗之子康王赵构南下称帝,是为宋高宗,经过一连串战争后,定都杭州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在公元1141年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向金国称臣,以秦岭淮河为界,此后维持至江南偏安统治的局面[参 3]。公元1276年,元军南渡,南宋都城临安陷落,领土多被元军所侵占。惟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继续拥立端宗赵昰、帝昺继续抵抗元朝。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灭,宋末帝赵昺随大臣陆秀夫跳海殉国,南宋正式灭亡。
两宋时代没有严重的宦官干政和地方割据,大部分时期皇帝均控制政局,没有出现唐朝中晚期时皇帝被宦官控制的局面。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参 4][参 5]。
宋朝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繁盛,中国历史学家邓广铭和漆侠认为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注 4],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自宋朝,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着尊师重道之风;商业经济发达,科技发展非常进步(详见宋朝科技),四大发明在宋代也得到了改良;在政治上相对开明,对忤旨或党争失势的官员鲜有刑罚;宋太祖立下祖训要求其子孙不得杀害文人及上书谏议之人,文人的地位得以提升,有说法认为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