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国(阿拉伯语:دولة فلسطين) 通称巴勒斯坦,是一个由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约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带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国家,于近代数百年中曾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
1915年,时任第一海军大臣(First Lord of the Admiralty)丘吉尔在一战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1915年7月至1916年1月,英国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与地方首领侯赛因·本·阿里互通信函,达成著名的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并由英国陆军中尉,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6年5月16日,英国的中东专家“马克·赛克斯”和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又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以图获得法国中东军事力量的支持。1917年一战尚未结束时,英国外长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亦试图获得犹太人支持,此时犹太人在约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区拥有土地为0%,人口不足10%。在战中,英国向阿拉伯人、法国、犹太人三方允诺了存在矛盾的对当时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划分。
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中东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1918年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以今约旦河为界,划分为两部分:东部(现约旦)由与劳伦斯并肩作战的哈希姆家族管理;西部由英国管理,此地区遂被正式称为巴勒斯坦地区,尚未成为受各国承认的国家,此时犹太居民占总人口11%。
在英国支持下,犹太人掀起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口上升为17%,导致与当地的阿拉伯人爆发冲突。泛阿拉伯主义者对此不满,阿敏·阿·侯赛因在1920年发动巴勒斯坦暴动。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引发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37年至1948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多次发动恐怖袭击,在1936年-1939年有数场流血暴动发生。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一份白皮书,规定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这份白皮书被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为是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的抵抗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后来在欧洲发生的1941年纳粹“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犹太人“回归”。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47年,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接近当地居民的三分之一,犹太人拥有6%的土地,阿拉伯人拥有94%。
1948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宣布以色列建国。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托管;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1967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区面积6242平方公里,包括约旦河西岸地区5879平方公里(其中死海面积220平方公里),及加沙地区363平方公里。但以色列一直不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巴勒斯坦阿拉伯区边境被以色列完全控制,包括与约旦间隔的约旦河,并无独立的海陆空边境管辖权,其水电,粮食,日用品,医疗等仍然依赖劳务输出和国际援助,向以色列购买。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在国际承认巴解下,该国已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2011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投票表决,接纳巴勒斯坦为该组织正式会员,这是巴勒斯坦以正式成员国的身份加入的首个联合国机构。
2007年6月因内部两大势力严重不和而形成分裂局面,其中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即“哈马斯”)占有加沙地带,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即“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则管治约旦河西岸,受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监督。
2012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表决巴勒斯坦国升格为“非会员观察国”的提案时,虽然美国和以色列强烈反对,仍以138票支持,41票弃权、9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了67/19号决议。截至2015年9月,已经有136个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占联合国会员国总数的70.5%)承认巴勒斯坦国为一个独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