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普什图/达里语:افغانستان,Afġānistān;全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被认为处在南亚或西亚(中东)。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图语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图人又称阿富汗人,亦是现时国内最多人口的族群。作为内陆国,加上长年战事,虽然阿富汗多次抵御强权入侵,但也换来了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的代价。近年阿富汗经济几乎崩溃,主要倚赖外国援助,其中来自欧盟的援助占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5]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毒品种植十分严重。人口为3616万,因为战乱导致的经济困难延续,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
阿富汗斯坦 (普什图语:افغانستان,Afghānistān)和阿富汗民族这名称一样古老,在十世纪的地理书世界境域志纪录了这一称呼[6]。历史上,阿富汗(Afghān,萨珊王朝时所称的东方部落民族Abgân)就是指普什图人[7],语缀词“斯坦”是波斯语中的土地。因此,阿富汗斯坦就是指“阿富汗人的土地”。在库尔德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名称中也使用了“ stan”一词。
1919年8月19日,在第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后,阿富汗酋长阿曼诺拉汗宣告阿富汗的独立主权。1973年,巴拉克查依王朝统治的阿富汗王国遭政变推翻,成立阿富汗共和国。之后历经军事政变、苏联入侵和军阀内战,先后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国和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2001年,塔利班政权(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因阿富汗战争倒台。2004年1月26日过渡时期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签署颁布新宪法,定国号为“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背景
Jami清真寺
第一个统一阿富汗独立王朝的君主艾哈迈德沙·杜兰尼
阿富汗是拥有多样文化的国家,因地理上位于东方与西方的交界点,在古时候,这里曾是很重要的贸易点和游牧民族的迁居点。其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连接着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在漫长历史里,阿富汗经历了无数的侵略和征服,或由当地豪强编组大军,入侵周边邻邦,自成一国。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在18世纪中叶,开创了一个首都位于坎大哈的巨大帝国:杜兰尼王朝。随后,帝国大部分的领土被割让给以前的邻国们。在十九世纪,阿富汗变成了英国和俄罗斯帝国大博弈游戏中的缓冲区。
1919年8月19日,随着第三次英阿战争的结束,阿富汗从英国手中夺回完全独立的地位,并且排除外来的干涉势力。从1970年代晚期开始,阿富汗历经连续且暴虐的内战,期间包含许多国际势力在各种形式上的调停及干涉,如苏联1979年入侵阿富汗战争以及美国阿富汗战争,最终在2001年推翻了自1996年开始支配这个国家的塔利班政权。
2001年12月,阿富汗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认可下,成立了驻阿富汗国际维和部队。这支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兵力所组成的部队,已经介入援助哈米德·卡尔扎伊总统政府在阿富汗国内成立政权。
2005年,美国与阿富汗两国签署一份战略伙伴协议,以使双方维持长期的伙伴关系。在这期间,国际社会也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来重建这个国家。2012年,阿富汗成为美国的“重要的非北约盟国”,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军事与财政上的援助[8]。从2012年以后的未来4年里,阿富汗将得到国际社会160亿美元的发展援助金;而在2001年至2010年之间,各国为阿富汗提供了35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9]。
古代
阿富汗通常被称为中亚的十字路口,它的历史充满战争和社会动荡。历史上,这个如今称为阿富汗的地区处在各个时期许多主要帝国的边缘,主要有波斯帝国、孔雀王朝、贵霜王朝、唐朝、清朝、大英帝国和苏联,其他还有包括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大帝所建立的大帝国。
异族统治下的阿富汗
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前6世纪中期-前330年)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前324年-约前187年)
巴克特里亚王国又称大夏(约前250年-约前135年)
贵霜王国(公元1世纪-3世纪)
唐朝(659年-751年)
阿拉伯帝国(751年-820年)
葛逻禄突厥 伽色尼王朝(962年-1151年)
波斯 古尔王朝(1151年-1215年)
波斯 卡尔提德王朝(1245年-1389年)
突厥帖木儿王朝(1389年-1507年)
突厥化蒙古莫卧儿帝国和波斯萨非王朝统治时期(16世纪-1747年)
阿富汗王国
杜兰尼王朝(1747年-1826年)
巴拉克查依王朝(1836年-1973年)
近代
纺织厂
今天的阿富汗是从1746年开始在杜兰尼王朝下建立的,阿富汗王国建立于1747年,19世纪后,国力日衰,成为英国和沙俄的角逐场。国家主权的独立于1919年阿曼努拉国王在位时,向英国要求签订平等条约,引发了第三次抗英战争,并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才终于在1921年11月22日重签平等新约后,脱离英国的控制。在英国干涉阿富汗期间,普什图族领地被杜兰线分成两个部分,结果导致了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以及后来的巴基斯坦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被称为普什图尼斯坦争端。
自1900年,11位当权者因非民主事件无法完成任期:1919年(暗杀)、1929年(辞职)、1929年(处决)、1933年(暗杀)、1973年(罢免)、1978年(处决)、1979年(处决)、1979年(处决)、1987年(免职)、1992年(推翻)、1996年(推翻)和2001年(推翻)。
阿富汗最后的稳定时期是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所统治的1933年至1973年期间,但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的同父兄弟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发动政变夺权,废除君主制。到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另一次政变并夺取政权,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和绝大部分家庭成员被杀害。
其后的左派政府伴随而来的是自其内部产生可观的反对及冲突,1978年8月美国政府运用资金资助反政府的圣战者,而苏联在1979年12月24日发动侵略以巩固亲苏政府,开始长达十年的阿苏战争。面对不断增加的国际压力和自美国、巴基斯坦和其他外国政府训练的圣战者战士所造成约15,000苏联士兵的阵亡之下,苏联在1989年撤军。
共和国时期
阿富汗共和国(1973年-1978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78年-1992年)
阿富汗伊斯兰国(1992年-1996年)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1996年-2001年)
阿富汗伊斯兰国(过渡政府,2001年-2004年)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2004年-)
1980年至2000年
主条目:苏联-阿富汗战争
1979年苏联入侵,但10年后,因受到反苏的圣战者游击队的反抗而被迫撤出。1992年苏联扶植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拉政权彻底垮台,阿富汗从此陷入分裂至今。圣战者不同的派系间持续杀戮,造成军阀割据,内部冲突产生各种圣战者游击队的派别。最严重的冲突在1994年喀布尔发生,约一万人在教派冲突中被杀。
推翻了苏联扶植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的圣战者们,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国,但是内部矛盾持续,纷争不断。与此同时,发源于阿富汗坎大哈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塔利班,于1994年兴起,逐渐发展具有政治与宗教武力的团体,最终在1996年攻陷喀布尔获取政权,得以占领90%的国土,1997年10月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在阿实行伊斯兰统治。而反对塔利班的阿富汗北方联盟主要在东北方占有一席之地。塔利班运用回教沙里亚法规,对与恐怖主义有关联的个人和组织提供庇护和协助,特别是乌萨马·本·拉丹的基地组织。
2000年以后
2003-2008美国支援阿富汗
主条目:阿富汗战争 (2001年)
美国与其盟友随着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后,采取军事行动以支持反对塔利班的势力,并迫使其土崩瓦解。在2001年末,阿富汗主要的反对势力领袖以及流亡份子在德国波昂集会,并同意了一项新的政府架构计划,使得哈米德·卡尔扎伊在2001年12月就任临时政府主席,2002年6月,成立过渡政府。大会确定在2004年进行政权的重建进程,确立新宪法及筹备总统选举。在2004年10月9日,哈米德·卡尔扎伊成为了阿富汗的第一位民选总统。但实际上,阿富汗仍然处于被美军占领状态。
2005年3月3日至25日间,阿富汗连续发生多次强烈地震,因而受到重创。死亡人数超过1800人,数以千计的房屋倒塌,受伤人数超过4000人。萨曼甘省和巴格兰省先后在3月3日及25日发生地震,巴格兰省的地震破坏力较大,死亡人数占整个地震时期的大部分,国际社会纷纷向阿富汗政府提供协助。
2005年底,阿富汗仍呈现极度贫穷与军阀割据的现象,久经战乱而破坏的基础设施、大量未爆地雷与其它的权威统治,加上大量非法鸦片与海洛因毒品贸易充斥其中,以及来自部分根植于基地组织与塔利班余众所发起的军事与暴力行动仍在持续。
2009年8月,阿举行第二次总统选举,卡尔扎伊取胜,同年11月就职。2014年阿富汗举行总统选举。9月29日,加尼宣誓就职阿富汗总统,阿卜杜拉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
在多年军事行动收效无果情况下,美国决定于2014年撤离阿富汗。
近年来,阿富汗政治与经济重建虽取得积极进展,但安全局势持续不靖,塔利班依旧活跃,腐败、毒品泛滥等问题也威胁阿富汗的稳定和发展。 2010年10月,阿富汗成立由前总统拉巴尼任主席、众多前圣战领导人参加的高级和平委员会,负责推动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装和谈。 2011年9月拉巴尼遇刺身亡,阿富汗和解进程严重受挫。 2012年1月,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在卡塔尔设立和谈办公室,用以与美国等接触和谈。后因发生驻阿美军焚烧《古兰经》和枪杀阿富汗平民等事件,塔利班宣布中止与美国接触。 2013年6月,阿塔以“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名义宣布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成立塔利班办事处,引起阿政府强烈不满。在各方压力下,阿塔被迫取消有关称谓,但该办事处实际仍在运转。 2015年7月,塔利班同阿政府在巴基斯坦举行首轮公开和谈,后因塔领导人奥马尔死讯曝光,和谈中止,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2020年2月29日,美国与阿富汗塔里班在卡达首都杜哈签署协议,美军将在14个月内全面撤出阿富汗,结束18年来的武装冲突。[10]。
政治
阿富汗国会(2006)
美国扶植的阿富汗新政权贪腐问题严重,在透明国际发表的“2015年全球廉洁指数”中,阿富汗排名倒数第三的第166位,[11]仅高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索马里。透明国际在2016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国际社会向阿富汗提供的援助资金有八分之一被高官私吞。
阿富汗地理位置位于中亚,北方分别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东方和中国接壤,东南方与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从东北部到西南部横贯的兴都库什山脉将国家分开,形成一个瓦罕走廊。
阿富汗是中亚的一个内陆国和多山的国家,而平原分布在国家的北部与西南部地区。国境内最高点为诺沙克峰,距海平面7,485米(24,557英尺)高。全国大部分都是干燥的地区,干净的淡水供应很有限。锡斯坦内流盆地是世界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该国常有小规模的地震,主要发生在兴都库什山的东北部山脉地区。有着647,500平方公里(249,984平方英里)大的面积,阿富汗是世界排名第41大的国家(排名在缅甸之后)。(相较之下,阿富汗面积略小于美国德克萨斯州)。
在阿富汗的东南方拥有金矿、银矿、铜矿、锌矿以及铁矿等的自然资源,亦拥有珍贵的宝石矿脉,诸如东北部的青金石、祖母绿和青蓝矿。在北部还可能蕴含重要的石油与天然气。另外也拥有煤炭、铬铁矿、滑石、重晶石、硫、铅和食盐等自然资源。然而,由于国家受到苏联入侵和随后爆发的内战影响,这些重要的矿产和能源资产多数保留原状而未加利用。这些矿产估计总值超过一兆美元[12]。至今很多的计划正在进行,在不久的未来,将开始去开采这些能源与矿产。
阿富汗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穆斯林占99.7%人口,其他宗教有琐罗亚斯德教、印度教和锡克教。
教育
战后的阿富汗人才奇缺,文盲率高达65%,仅有4%的妇女念过书。阿富汗新政府将教育放在非常优先的地位,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02至2004年间,约有420万学龄儿童重返校园,达到了儿童入学人数的历史最高点。女童受教育权利得以逐步恢复。
2003年,女童在校生比例为30%。高等教育由十余所高等院校执行,包括喀布尔大学等6所综合大学,1所农业研究院,1所工艺学院,1所国家医学院和数所师范学院。目前在政府机关和学校担当要职的官员、学者,清一色为海归派,且大多为欧美地区的海归人士。
世界银行的报告称,目前在阿富汗3000万的人口中,仍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国人平均的年薪只有530美元。[9]
2015年的欧洲难民危机吸引大量阿富汗的专业人士到欧洲申请成为难民定居,加剧阿富汗的人才外流。[20]
旅游
饱受战乱的阿富汗由于国内安全问题,每年光临的外国游客数量极少。目前大部分游客集中在首都喀布尔及巴米扬地区,以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物资的极度匮乏也造成了旅游设施的落后,住宿费用尤其高昂。
行政区划
主条目:阿富汗行政区划
阿富汗分为34个省(velayat),省下设县、区、乡、村。首都为喀布尔。
各省名称:喀布尔、巴达赫尚、塔哈尔、昆都士、巴尔赫、朱兹詹、法利亚布、巴德吉斯、赫拉特、古尔、萨尔普勒、萨曼甘、巴格兰、巴米扬、帕尔旺、瓦尔达克、卡比萨、拉格曼、努尔斯坦、库纳尔、楠格哈尔、洛加尔、加兹尼、乌鲁兹甘、法拉、尼姆鲁兹、赫尔曼德、坎大哈、扎布尔、帕克蒂亚、帕克蒂卡、霍斯特、潘杰希尔、戴孔迪。
经济
阿富汗即使到了21世纪还是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主,百姓以兽类当生产力来源而少见机械或汽车
主条目:阿富汗经济
战后西方数以百亿美元的国际援助,[21]农业的恢复,以及市场机制的重新建立让经济有所恢复,但多数人还是赤贫状态,塔利班组织依然掌控西南部大片领土,无人敢涉足此一区域也没有经济活动,目前较高端商业投资仅限于首都有军力保护的几个商业区,其他地区依然是小农经济状态,高度依赖于外援。地理位置处于内陆、不临海,先天注定其贸易不畅,也是长年贫困的原因。
毒品
收获的罂粟果实
阿富汗是金新月地带主要的鸦片生产者,从1992年开始(除在2001年塔利班对鸦片下禁令外),超越拉丁美洲地区、金三角等成为世界鸦片生产第一大国。据统计,在2007年里世界市场内92%的非药用鸦片来源于阿富汗。[22]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大罂粟种植国之一,全国大部分省都有罂粟种植,其面积十分广泛。在塔利班对鸦片下禁令前的七年间(1994-2000),阿富汗约200,000户家庭依靠种植鸦片获得收入[23]。同时,阿富汗也是世界第一大的大麻生产国。[24][25]